毕淑敏谈她的新作《血玲珑》
故事:
《血玲珑》是毕淑敏继引起轰动的小说《红处方》之后创作的又一个复杂故事: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患上了绝症,骨髓停止造血,医生提出了名为“血玲珑”的医疗方案:让卜绣文再生一个与夏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新生儿的骨髓挽救夏早早。在“血玲珑”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篇小说将母爱、恋情、伦理、高科技等诸多现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一对对复杂的矛盾,书的结尾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核心是伦理道德
问:您做过医生,小说中的“血玲珑”方案在医学上是否成立?
答:我1993年开始写,那时我还没有听说过生一个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骨髓的作法。其实它在治疗上非先例。
两难的结尾
问:听出版社方面讲,您本来为《血玲珑》设计了一个完满的结局:民间偏方救了夏早早,不必抽取新生儿的骨髓。但是在出版社编辑的建议下,您让小说在抽骨髓的针指向婴儿的一刻结束了,一切悬而未决。
答:曾有读者说我的小说太沉重,希望能有个乐观的结尾。最初我也觉得人应该有自我警醒的能力,就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我觉得编辑的意见很有道理,未知的状态更符合生活逻辑。
问:您把难题留给了读者。如果从您的人生经验和道德准则出发,您认为小说结尾处,抽骨髓的针应不应该扎呢?
答:我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一切都是如此矛盾。
问:《血玲珑》包含了伦理、科技、言情等多种因素,还有一个通俗曲折的故事外壳,您如何为这部小说定位?您估计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答:出版社编辑评价《血玲珑》是“大雅大俗”。有的读者会被故事的悬念牵着走;也有读者能领会其中生命的内涵、科学的两难处境等话题。我希望传达出自己的思索和忧患。
母爱:永远的创作主题
问:生命思考和母爱主题一直贯穿在您的小说创作中,《红处方》、《血玲珑》都很典型。
答:我是女性、母亲,还做过多年的儿科、妇产科医生,总能感到母亲们在生死抉择之际不可理喻的母爱。医生的职业使我看惯了生命更迭,一次次被触动。在西藏的经历加强了这种感受:生命本身是特别复杂的过程,人类遭遇挑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命。
毕淑敏简历: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
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会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
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长江日报》 2001年3月27日
公益书库(qiuzao.com)下一页
回目录 秋早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