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去年5月一个雨天的上午,我正在上班,一位文学界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著名女作家叶广芩来了,今天上午要在这儿和文学爱好者座谈,问我去不去。叶广芩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我说怎能错过这样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呢。于是我放下电话向领导请了假,就冒着霏霏细雨直奔座谈地点——邮政商厦六楼。
叶广芩是当今文坛上一位很著名、很有才气的女作家,她的许多作品都获过奖,有些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可惜我只读过她的一部散文集《景福阁的月》,但就这一部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散文语言清丽、洗炼,叙述技巧娴熟,人生体验深透,结构富于多变,加之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使其散文有着浓烈的韵味。一会儿我就要见到她了,叶广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她的气质很独特吗?一路上我就这样想着。
叶广芩,看上去大约有40多岁(其实她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戴一副金丝眼镜,上身着一件咖啡色羊毛衫,下身穿一袭深灰色的裙子,人很文静,有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但看上去似乎有些纤弱。她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仪态很典雅。直觉告诉我,她是一个都市文人。
听她讲着关于文学、关于写作、关于陕西文坛的发展,感受着她敏捷的才思、渊博的学识和出口的妙语连珠,不知怎么的,我忽然联想到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八九百年前的李清照,在我印象里的模样虽然很模糊,但千古第一女词人的才思、气质和叶广芩的谈吐、举止总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吧。看着她纤细清秀的身材,听着她清新的思想,感受着她细腻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横溢的才华,我忽然想在日常生活中,她会是怎样呢?一句李清照的词忽然闯进了我的脑海:“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说随着中国的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作家也应将眼光面向世界,创作的作品要有时代感,主题要贴近目前的社会,题材要新颖,而且就是乡土文学也要面向社会。她针对目前有些作者在创作上的误区,幽默风趣地说:“我们有些同志一写文章就是门前有棵老槐树、张村有个张二嫂,这样狭窄的内容和老掉牙的题材怎么能吸引读者呢?大家注意,因为我们目前面向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文学也要与世界接轨啊!”于是,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了。
她还说创作要冲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往往困扰着我们的思路、写作方法和技巧,大家要力求超越自我,尽量不要重复过去的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但要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困难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她讲了一个她所资助的陕北辍学小孩吃自助餐的故事。有一年暑假她将那个小男孩接到西安,和他在西安饭庄吃自助餐。她发现那孩子在餐厅摆放的几十盘菜肴面前只选取了一个烧土豆、一个煮鸡蛋和一块红烧肉。她觉得很奇怪,便问那孩子为什么不尝尝别的菜,那孩子说,别的菜没吃过,也不敢吃。她说这就叫做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往往制约着我们的思想和写作内容,一如那孩子不吃也不敢尝试吃别的菜一样,因此思维定势是创作上的大忌啊!
最后谈到关于文学创作和生活积淀的问题,她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创造条件走出去,走出书斋,多感知和体验生活,而且在主观上不要为了写作而出游,因为如果在思想意识上有一个包袱,将影响你对外面世界的感知深度。最好是一个人背上行囊,和平常人一样,天南海北、名山大川的一一游览和感知,你先不要急于去写作,你只一味地去感知世界,去看、去听、去想,去思考,等你的生活经历丰富了,思考成熟了,有了丰富的人生积淀后,思路也就宽阔了,思想自然也就提升了,写出的东西也就鲜活了,作品的内容自然也就有了深度和哲理。这也就是创作上所谓的“厚积薄发”吧!
这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她的《身无分文闯拉萨》、《请拉住我的手》、《我的女儿在深山》等散文名篇。这,也许就是她的散文为什么那么大气,为什么会把人生和社会揭示的那么深刻的一个重要答案吧,也许我一直想要追问的问题她已经和盘托出了。因为她不是为写作而去体验生活的,她的散文是生活经历在笔端的自然流露啊!
座谈会结束了。走出邮政商厦的门,天晴了,很好的太阳。
2003年7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