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文集 “主炮手”葛正慧 7月24日,一位73岁的老人,在上海寓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没有子女, 养女方建恒为他举丧。 他一生以书为友。他长期担任上海图书馆书目部副主任。尽管他的名字葛正慧 鲜为人知,然而这位默默在书海中逡巡的文弱书生,在1968年4月12日却干 了一件震惊上海的壮举。 那天,上海大街小巷忽然刷满了大字标语:“狄克攻击鲁迅,罪该万死” “打倒狄克”“狄克就是张春桥。打倒张春桥” 这一事件,被称为“四一二炮打张春桥”。 当时不可一世的张春桥,冷汗淋漓,下令密查背后“长胡子”的“黑手”。因 为张春桥知道,那些刷标语的年轻大学生是不可能知道“狄克=张春桥”这一历史 “机密”的。 “四一二炮打张春桥”的主炮手,便是葛正慧。 主炮手安在硝烟散尽。我从档案中查到:“经王维国、徐景贤批准,上海市 公安局于1970年2月26日逮捕葛正慧。经5年零2个月的监禁,于1975 年4月26日获释。” 早已退休的他,在家过着平静的生活。 他住在上海市区一幢三层楼房里。我是在早上8点到达的,邻居们告诉我,他 已经外出,往往夜深方归。他的房间在二楼。从外面望过去,有一扇窗斜开着。一 只猫蜷伏在窗口。窗台上放着好几盆花。老邻居们告诉我,葛正慧住在那里多年了。 本来,他跟母亲一起住。1962年,母亲去世之后,他一直独居。他的生活很简 单,买点面包、罐头,炒盘青菜,如此而已。来了客人,一向在楼下弄堂或公用灶 间里谈话。邻居们印象最深的是,“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图书馆造反派来抄家,他 的书真多,装了一卡车。邻居们都说,他很有学问,埋头看书、写作。夜深了,他 的窗口还亮着灯光…… 我给他留信,希望采访他。焦急地等待了几天,终于等来他的回信。他给我寄 来一大包“文革”资料,让我先看。又过了几天,他决定到我家,跟我长谈。 我期待见到这位劫后余生、外冷内热的老人。暮霭降临,我徜徉在我家附近的 公共汽车站,注视着每一个从眼前走过的行人。终于,一个谢顶、戴着眼镜的老人 走来,双脚边走边拖,发出蹋蹋声。尽管我从未见过葛正慧,但是根据邻居们所说 的特征,我猜想是他,上前问道:“您姓葛”果真是他我领着他来到我家。他 前庭开阔,头发灰白,热忱而健谈。浓重的浙江宁波口音。他一口气谈到将近深夜 12点。未能谈完,过一星期他又来了两次。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向我介绍上海人民 反“四人帮”的斗争。经我再三恳求,他才谈及了自己所遭受的迫害,和对“狄克” 的研究。 他怎么会研究起张春桥的笔名来的呢其实,这纯属于他的工作职责范畴。他 在书目部工作,就要研究书目,而研究书目,则必须研究作者;研究作者,则必须 研究作者的笔名。只有这样,才能弄清以笔名出版的书、发表的文章,究竟是谁写 的。这样,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笔名学”。 葛正慧做了三千多张卡片,查明了许多作者的笔名。张春桥,只不过是他所研 究的众多作者中的一个。一天,他在细阅上海千秋出版编辑部于1937年2月出 版的《鲁迅先生轶事》一书。这是一本只有164页的小册子,很不起眼。读到该 书第104至105页,忽地眼前一亮。哦,他一下子就明白了“狄克”是谁。这 一节的标题是《鲁迅逝世一月肖军在墓前焚烧〈作家〉〈中流〉》:“记得《八月 的乡村》行世之时,有人对他略有批评,像张春桥之类,曾经引起鲁迅先生的不快, 作《三月的租界》一文给予极尖刻的讽刺外,更在《出关的关》中,有一节话也射 着他……” 鲁迅先生在《三月的租界》里批判的是狄克,《鲁迅先生轶事》一书说《三月 的租界》批判的是张春桥,不言而喻:狄克=张春桥《鲁迅先生轶事》一书出版 于1937年,当时张春桥不过20岁,文坛小卒而已,谁也不会预料到他后来会 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书上的记载,当是可靠的。 葛正慧的作者笔名卡片,又多了一张,写明,“狄克=张春桥”,并注明了这 一考证出于何书。葛正慧写这张卡片,是在1953年。其时张春桥为上海《解放 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华东分社副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处长。 张春桥在“文化大革命”中,扶摇直上,成为“中央首长”,成为江青的“嫡 系”,残害忠良。出于义愤,在“四一二炮打张春桥”之际,他抛出了重磅炮弹— —“狄克=张春桥” 摘自8月13日《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