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在优雅背后,是把美丽和智慧结合起来的女人 女人应当更充分地利用她身体中的哪一个部分? 那是女人的资质。是我们不敢不认真对待的。美丽。还有什么? 通常的电影明星都很漂亮。这里说的是一些男人。很酷又很潇洒。那楞角之中 的魅力。我们恰好有机会同这样的男人接触。结果说过几句话后,便立刻对这种只 有着太阳神般外表的男人了无意趣。甚至没有交往的欲望。很明显的一种失望。还 可能会有某种被欺骗的感觉。被什么蒙蔽了?特别是那些成熟的有知识的女性总会 这样问。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想说,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漂亮都是最浅表的 东西。那个很帅的男人或者只是沉默,将他的浅表固定在一个显得深沉的伪装的姿 态上,让人永远琢磨不透,永远也看不到他的本质。就像大街上为Marlboro做香烟 广告的那个男人。一个真正的硬汉形象。而且他缄默。他的缄口使他深不可测。所 以不久前他的逝去使很多迷恋他浅表形象的女性很悲哀。她们认为这个男人连浅表 的东西也是深刻的。 而我想说的是女人。 那些漂亮的女人。 那些漂亮而又智慧的女人。 那些因智慧而更加漂亮的女人。 女儿不知道西蒙娜·波伏瓦是谁。一天,她一看到她的照片就被这个女人的外 表震惊了。她问我,她是谁?她说她的脸上有种神秘而典雅的感觉。古怪而深邃的 目光。她要我讲讲这个女人。我说这是波伏瓦。是作家、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人 们说她有着“高雅的外貌”,是“所能看到的最美的存在主义者”。女儿在人群中 寻找着老年的波优瓦。那已经是1980年了,任何美丽的女人,都不能抵御岁月的致 命打击。女儿不相信那个在蒙巴纳斯公墓被人搀扶的老女人就是波伏瓦。不再有美 丽和高雅,那是她在参加萨特的葬礼。那是她毕生挚爱的男人。她爱他透心透骨。 所以悲哀而苍老。仿佛生命也同萨特一道养她而去。而没有生命又怎么会美丽呢? 但波伏瓦就是那个最美的女人。她的美并不全是来自她的天生。而是因为她是 个有思想有追求后来又有了成就的女人。她的小说获龚古尔奖。她的关于女性的著 作至今被誉为西方妇女运动的“圣经”。她出身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家庭(尽管她毕 生对她所出生的那个家庭充满了一种阶级的仇恨,不共戴天)。她在传统的有钱人 的学校接受教育。她喜欢哲学,喜欢概念、体系一类女人通常不会喜欢的东西。所 以她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然后她便同保尔·萨特成为了终生的朋友,成为了萨 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最积极热诚的追随者。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战斗一起获得文学界和 思想界的盛名。他们发现着知识,创造着真理,永不停歇地;当然他们也一道生活。 做爱。风风雨雨。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他们都在积极思考着人生和人类。 都在,努力创造着文明的财富。于是,波伏瓦成为了那个最美的女人。她的美是深 邃的,是以不停的思考作基础的。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波伏瓦脸上的那种独特的味 道。无限深究的,那是种与知识和智惠相联的美丽。所以,那美丽才是常人所难以 企及更难以超越的。优雅也由之而来,那是种非常奇异的造就。如果波伏瓦只是资 产阶级的大小姐,而没有把大脑网哲学同文学胶着起来,她的美就一定不会是今天 的样子。她或者也很高雅也很有气质,但决不深达。因为大小姐的波伏瓦是决写不 出《第二性》这样的著作的。这是她所有的成就中最光辉的那部分。还有,她认为 小说家应该描写纯精神的体验在情感上造成的结果。而她自己的小说就是那种用统 精神铸成的。便是那种精神,使波伏瓦浅表的美而深刻了起来。深刻而至永恒。 只是,波伏瓦并没有像一般的漂亮女人或是电影明星那样去利用她的美貌。如 果她看重的是美貌,她就不会拿出毕生去追逐一个又难看又矮小的男人了。这样外 表丑陋的男人配不上波伏瓦的美丽。但是,波伏瓦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她或者认 为美貌不是用来表演的。她更看重的是思想。一种能够改变世界改变人类处境的思 想。而拥有这种伟大思想的男人,当时,在法国,只有萨特。于是,她追求萨特。 她对萨特丑陋的外貌忽略不计而只是紧紧抓住了他永不停歇的那些闪光的概念和体 系。他们长达五十年的关系是建立在知性的基础上的。她几乎毕生都在依赖这样一 个思想刚劲而又不受任何约束的思想者来引导自己。在这样的引导中变得越发深远 的美。还有,她和萨特的爱情也滋养着这美丽。直到最后,当萨特死去,她才能用 由那深邃的美丽而生出的美丽清愫和美丽思想去怀念萨特。那是在《众神的仪式》 中。波伏瓦说:他的死把我们分开了。而我的死不会使我们重聚。虽然如此,我们 的生活能如此漫长地协调一致,就已经是很美丽的了。 所以,所有的人都说波伏瓦很美。她的端庄的坐姿。她的优雅的风度。她是极 少数努力结合智慧与美丽、充满活力与感性的女人之一。这对于一个知识女性来说, 难道不重要吗? 这是理想,也是目标。 而这一切,源于知世。 然后要说的另一个美丽的女人是杜拉。 杜拉依然是一个法国的女人。她与波伏瓦不同的是,杜拉是一个被爱情滋养起 来的女人。她的所有的可以称作为思想的东西,都是来自于爱情。 这个女人的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她的心里度过的。她不喜欢心灵以外的任何 外部的环境,她甚至厌倦巴黎。她是纯粹小说的女人。她从不关心那些政治的或者 社会的总之高她的心很遥远的事情。她只生活在隐私中。那些关于爱的美丽的隐私。 而那些隐私又是那样地纯洁,就像她当年的那张无忧无虑的脸。然而,没有纯真年 代。在贫穷中又怎么舍无忧无虑。她的童年在支那。西贡的炎热和肮脏的人群。泥 公河上的救船。这我们都知道。中国情人。那丝绸一般光滑的黄色的皮肤。便是这 一切,给予了杜拉语言。天生小说的语言。用短句造成的情境。一开始就是这样了。 直到几年前那个美丽生命的终结。她的美丽是附着在她的文字中的。《琴声如诉》。 《蓝眼睛、黑头发》。还有《广岛之恋》和《情人》。我们今天重读。但她已不在 这个尘世。还读她文本背后的那个文本。更深一层的爱的隐秘。《物质生活》。那 已经成为经典。无论文坛中的女人或男人,他们都在说《物质生活》,在说读这本 书时的那种激情与快感。总想由此而探究杜拉所真正陷入的到底是同什么样的男人 的爱。 爱情变得神秘。因为背后的那个男人很神秘。 还因为杜拉离世界遥远,于是她总是能把具体的爱在小说中送进一种诗境。那 个广岛的法国女人。很多的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欲望。然后消逝。成为历史。 所以很多的句号,和句号里的嘎然而止的画面。便永恒了。 杜拉的智慧也是在爱的深途中。那些仿佛贴在肌肤上的苦痛。在眼泪和做爱中, 产生出来的思想。纵向的。一直向很深的那个地方,发展着。由心,直到那个最终 的部位。也是身体中的。肉体的结合。但是有时候肉体的结合并不一定会有深刻的 爱。欲望背后的失落。性是一场骗局。于是他们最后只能说,没有办法,我们并不 相爱。对于杜拉,这才是最最可怕的。触目可见的那个被弃的荒园。杜拉的智慧就 在她的意境中。那是她所创造的想像的编织的。用爱的思想。那思想承载着她的美 丽。 但是杜拉并不高雅。她的容貌中没有那一份富得难受的闲情逸志。她也并不喜 欢哲学。她甚至流于思考。她没有波伏瓦那样的阶级背景。她生活在贫穷中。她记 忆中的大房子在支那的落后与荒凉中。后来那便成为了她的财富。那是她凭借自己 的奋斗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没有人把天赋的教养赐于她。她也没上过好的学校。她 是个灰姑娘。她是在爱情的怜悯中穿上水晶鞋的。因为有爱,和爱的体验,和把这 体验诉说出来的才华。水晶准与玫瑰花。辛德瑞拉的故事。于是《请人》和《痛苦》 都拥有了龚古尔奖的桂冠。可是,美丽的杜拉已经老了。她的八十岁的脸上布满了 刀刻一般的皱纹。她坦官她无序的生活。还有她不羁的个性。她是神经质的是违反 常规的是不能好好照料自己的也是不能控制自己的。一点也不美丽的生存。酗酒。 酗酒和那个晚年依然可以到来的扬的爱情。而扬以前呢?那个电话中的中国情人。 太久远了。那么,中国情人之后又是谁呢?谁是那个被杜拉深爱的男人?所有的小 说。都是杜拉深刻体验之后的结果。后来就成了经验。经验便有思考在其中。没有 人说出杜拉真正的爱。她只是小说中爱着和被爱的女入,有痛苦和欢欣,就足够了。 还有刻骨铭心。 是爱中所诞生的思想,和那种思想的深度。 所以杜拉很自信。获得爱不单单要靠外表的美丽。杜拉自有她诱人的力量。所 以她才能坦诚她的矮小,中年后的丑陋和体态的变迁。于是她才总是穿她的那身M· D制服。玛格丽特·杜拉。十五年。一成不变。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勇敢。她说她永 远不会成为那种宣欢打扮卖弄风情的女人。她的服装的样式已经被确定了下来。她 说,这就是一种舒适。杜拉还不喜欢每天换服装。不像如今盛行的那样,女人要每 天换一套服装,甚而一天换两次、三次。乃至于现在连男人也形成了这种让人不可 理喻的风气。 那么,智慧呢? 对于一个人的认识,他的身体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呢? 杜拉说,我么,确实没有必要把美丽的农眼罩在自己的身上,因为我在写作。 这一类事情,在写作之前,是有价值的。男人喜欢女人写作,他们只是不说出来。 一个作家,就是一片不可理解的奇异的土地。 杜拉的话是什么意思? 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男人喜欢写作的女人。因为她的深度是永远探寻 不到的。 杜拉说了。她也做了。写作,并获得了不尽的而且总是美丽的爱情。 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个英国女人。她几乎是思想的奴隶。因为她总是在想, 总是在想。她把她的生活弄得很累。于是,她原本就很脆弱的神经被折磨着。发作 时的疯狂。她是病人。英国病人。她无数次企图自杀。但是她却一定要想出什么来。 近乎于偏执地。意识的纷纷坠落。像碎片一样。再连缀起来。然后,像流动的意识 的水。艰涩而又美丽的句子。让别人读起来也很累的思想。所以杜拉说,她从没有 看见有一个男人读过伍尔芙的书。那本《一个自己的房间》。但是女人读了。杜拉 和我们。我们还读了伍尔芙的很多的书。读她的思想。 《到灯塔去》后来几乎成为了我惟一的向往。那是一种神圣而永恒的意象。是 因为灯塔在大海中。伍尔芙和杜拉的小说也在大海中。那是种情绪。关于海的。女 人和海。我要写过第七页,才能到达第八页。第七是一个不那么好的数字,所以, 当我暂时停笔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停在那些好的吉祥的页码上。我很在乎数字。 在乎数字的读音和那读音所暗示的其它的意义。为什么要这样?这就是跳动。想到 哪儿写到哪儿。是意识在跳动。后来意识终于在跳动中成为了河流。流过床,流过 房屋和灯塔。这便是伍尔芙思考的成果。毕竟有了成果并创造了新的可以供后人学 习的知识。知识积累着,成为一门学问。否则她精神的疾病就白得了。所有的文学 史都在说,是伍尔芙创造了意识流的小说。那是伍尔芙想出来的。那是她的专利。 我是在差不多读遍了伍尔芙的作品和他人对她的评价研究之后,才对这个女人 有了浅薄的知性。多么难。事情就是这样,你要对你想要了解的那个人无比认真, 你才可能懂得他。 我几乎拥有伍尔芙被翻译过来的所有作品。她的小说,评论,散文随笔,和她 的丈夫伦那德在她死后为她编辑的那本日记。这很不容易。需要耐心地收集。我甚 至拥有两本《达格威夫人·到灯塔去》,两本都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的,是因为我 对这个美丽女人的挚爱。我还拥有《海浪》,那是发表在早已停刊的《外国文学季 刊》上的。还有人记得这个刊物吗?那是在1982年的冬季号上,刊载了《海浪》。 我始终珍存着。那是伍尔芙的杰作。小说的第一句是:太阳还没有升起。我还拥有 最早翻译评介伍尔芙的专家瞿世镜先生送给我的他的伍尔芙研究文集。这后来便成 了我的一种嗜好。我痴迷于此。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去把我喜欢的那个作家的每一部 作品弄到手。比如福克纳。从《喧哗与骚动》开始,到《我弥留之际》到《去吧, 摩西》,到《圣殿》,到《八月之光》,并还在热切盼望着由李文俊先生翻译的那 本《押沙龙!押沙龙!》。再比如,杜拉……还是回到伍尔芙。回到对一个女人的 美丽和智慧的探讨。我努力拥有伍尔芙作品的目的就是想能真正了解她。了解她作 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作家的那每一个思维的瞬间。 她每每历尽艰辛写完一部小说,接下来热切等待的就是第一个读者、她丈夫伦 那德的意见。她在日记中写了她的等待。 作品完成之后的焦灼。 当《海浪》完结,那是1931年7月7日。伍尔芙说,对,今天早晨我想可以说我 已结束了。也就是说,我又一次,第十八次,誊抄了开头几句。伦那德明天要读。 那时,我就可以打开日记本,把他的判断记录下来。我承认,我很担心伦那德的看 法。他将很坦诚。这次尤胜于以往;而且有可能是部不成功的作品。我已尽力了。 我倾向于认为作品是不错的;只是不连贯,很凝重。话题的跳跃一个接一个;太仓 促。不管怎么说,总算结束了。而且相当紧凑。我试着写出了我的梦幻,即使没有 击中目标,射击的方向也是正确的。可我还是忐忑不安。总体效果也许很弱。过于 拘泥。天晓得。就像我所说的,伦那德出来时,比方说明天晚上,或者是星期天早 上,他来到我那间花园里的小屋时,当他手里拿着手稿,坐下来说,“开始吧”时, 我将会很紧张,不知他会如何评论…… 接下来,1936年,当《岁月》完成。她的新一轮对第一读者的期待就又开始了。 尺月6日,她说,昨晚6点30分我读《岁月》的最后部分。我感到少有的沮丧, 它看起来是如此苍白无力的一堆无聊的废话,看起来就像闪烁的闲言碎语。这么长 的篇幅只充分暴露了我自己的衰弱。我只能将本子咚地扔在桌上,脸颊发烧地冲上 楼去找伦那德。我感到以前从未像这次这么槽。根本没有。 11月3日,奇迹不会停止出现——伦那德真的喜欢《岁月》。 11月4日,伦那德现在已读到了1914年。他依然认为这本书很好,很不平常,很 有趣,很伤感。 11月5日,昨晚大约12点时,伦那德放下最后一页。无法开口说话,他哭了。他 说它是本“最出色的书”——比起《海浪》来,他更喜欢《岁月》。他说毫无疑问 一定要让它问世。我亲眼目睹了他的情感和他的投入,因为他一直在读。所以我对 他的看法没有疑虑。不管怎样,此刻伦耶德为我带来了无比的宽慰。 伍尔芙的日记中记录的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她每日写作之余在读着谁的 作品。或者狄更斯的,哈代的,奥斯丁的,勃朗特姐妹的;或者贝内特的乔伊斯的 福克纳的和蒙田的。她在日记中详尽地评价了那些作家和作品。她写了那么多是因 为她读了那么多人的作品。去读读她的那些文字吧。就像是一部深刻的欧美文学史。 那便也是她每天所做的。读书。 这就是伍尔芙的每一天。她每一天都陷在同思想同艺术的纠缠中。这样的一个 女人。然后我们听到了伦那德对地已逝妻子的评价:我认为弗吉尼亚是一位严肃的 艺术家,她的所有著作都是严肃的艺术品。这些日记起码表明了她非凡的精力和信 念,她对于艺术创造的钟情独注,以及在其作品的创作和反复修改中体现的坚持不 懈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态度。 伍尔芙是一个那么美丽的女人。看过她照片的人都会被她优雅的美所倾倒。我 所拥有的她的不同版本书籍中有着她不同时期的照片。年轻的或者年老的,梦幻一 般的,或者写实的。都是那么漂亮和典雅。 我书桌的玻璃板下面是一张伍尔芙的素描。用深蓝色的钢笔所描摹的线条。那 素描的伍尔芙已被压在那里十多年。我只要低头写作就能看到她。那是一位喜欢我 作品的画家专门为我临摹的。他读我的书当然就知道了我是怎样深爱着这个美丽的 女人。这个画家先是借走了我托朋友从上海译文出版社买到的那本蓝色封面的伍尔 芙《论小说与小说家》。去读。当他将那本书还我的时候,书的封面上就被装饰了 那幅伍尔芙的彩色照片。那真是一个绝美的女人。她用细长的手指轻轻抵着她美丽 的脸颊。画家的那幅钢笔的素描就是在这张照片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两幅肖像的 风格却是完全不同的。 那已经是伍尔芙的晚年。 但却依然充满神采。 彩色的那一张好像更完美。原本栗色的头发已开始变得灰白。宽阔的额头上那 一道道柔和的皱纹。长的脸,长的鼻子。眼窝深陷着。她依然是那么美。那么动人。 眼睛里是那么让人感动而且是那么善良的光芒。还有智慧。还有她毕生孜孜以求的 小说的艺术。她的生活的全部和生命的全部。而那幅钢笔素描的画像就没有那么轻 松了。或者,更逼近着伍尔芙晚年的心境。那是种更沉郁更忧伤的无奈。一种在战 争中失去了家园的悲哀。甚至是一种绝望。一种对未来的茫然。 是战争作祟。 战争剥夺了智慧的女人。同时也剥夺了她的美丽。伦那德说,1940年9月,他们 在伦敦的住所遭飞机轰炸。全部家具被毁。他们便只好报到罗德美尔的僧舍别墅。 直到第二年。 伍尔芙的最后一篇日记是在她诀别人世的四天前写的。那是1941年3月24日。在 此之前,她去了伦敦,看到了劫后伦敦那凄惨的景象。她说,我在伦敦,去了伦敦 塔桥,看到河水烟霞迷漫,还飘着一缕缕青烟——大概是从着火的房屋飘来的。周 六这里有一次大火。然后看到了一堵残壁,有个角落已风蚀了,另一角也已成了粉 末。我看到一家银行。纪念馆仍矗立着。我想挤上公共汽车,可上面挤满了人。我 只得又下车。看到第二辆车的情形,心想最好还是走过去吧。街道正挨着炸弹。交 通阻塞得厉害。所以我乘地铁到教堂去。漫无目的地走了一会儿,原先熟悉的街区 成了荒芜的废墟。挨了炸弹,已夷为平地;原先的红砖已变成白色的粉末,看上去 像建筑商的露天仓库,到处是灰尘,窗玻璃全破了,还有旅客。所有的一切全被破 坏了,毁灭了。 她还说,这不仅是欧洲文明的毁灭,而且是我们最后一段行程的毁灭。 她又说,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即写作中大写的“我”已经消失了。没有读 者,没有回声,这就是死亡的一部分了。 是的,终于,全被毁灭了。连同生命。精神上所受的无尽折磨终于使伍尔芙再 也无法忍受。1941年3月28日,当她59岁的那一年。她给伦那德和她的姐姐各留下一 封短信,把她的帽子和手杖丢在乌斯河畔,在衣袋里放满了石块,便向河的中心走 去…… 她是很清醒地逃离生的苦难的。 河水很深。吞没了她。也吞没了智慧和美丽。 她在给伦那德的信中说,她确信她又要疯了,她感到她不可能再经受住又一个 可怕的精神崩溃时期。她还说她再也不能浪费她丈夫的生命了。所以,她必得采取 这个似乎最恰当的行动,来结束一切。 这个美丽的女人还苦恼于她的思想不能集中。不能阅读。甚至已不能恰当地表 达自己的意思。这对于伍尔芙来说,才是最最致命的。如果她不能写作不能读书不 能思想,她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便是这样,这个无比美丽又无比智慧的女人,就这样,离去了。 最后,让我们听听伦那德是怎样描绘他妻子的美丽的:当她身体健康,无忧无 虑,心情愉快,兴味盎然,兴奋激动之时,她的脸上容光焕发,具有一种强烈的、 几乎是非人间所有的美。当她情绪平静,无牵无挂,坐在那儿阅读或沉思之时,她 依然极其美丽。然而,当紧张、疾病或忧虑之风拂过她的表面,脸上的表情和形态 就骤然发生变化。这脸庞依然是美丽的,但她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使这美本身也充 满了痛苦。 说美的女人不写作,她们只利用她们的美,不完全对。上面的这三个女人难道 不美丽吗? 关键是,真正的美是什么? 能够将美丽和智慧结合起来的女人,才是真正美的女人。 这对于一个知识女性来说,尤为重要。这是理想。也是目标。 一个女人又怎样才能优雅?优雅源于丰厚的学养。知识使女人拥有风度。去看 那些知识女性。你会发现,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她的语言语音和语调,她的神情目 光和姿态,都会透露出,她的深不可测。 思想美丽才会带来容貌的美丽。思想才是一切美丽的源泉。也才是,美丽能够 驻足、能够永恒下来的惟一的处所。 如果你有美丽,想想看,你会怎样利用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