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的儿女和《郭小川全集》 |
作者:邢小群 诗人郭小川有一儿两女。儿子叫郭小林,也是一位诗人,现在供职于《中国作 家》杂志。大女儿郭岭梅,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小女儿郭小惠,是中国 人民大学的教师,和我相识于儿时。那还是六十年代初,我们都住在北京和平里中 国作家协会的宿舍。父辈是同事,子女就成了伙伴。 我和他们兄妹再次见面已是九十年代,彼此都已人到中年。那是大约四年前, 我大学时的一位老师写了一部小说,寄来让我寻找发表的机会。我读了,感到发表 有一定难度,但又不好意思给老师泼冷水,于是想找一家有影响的文学杂志的编辑 写一份认真的审读意见。文学编辑我们认识不少,但大家都很忙,谁愿意给一部无 意发表的作品写审读意见呢?于是想到了郭小林。小林答应得很痛快,审读意见也 写得很认真,很有说服力。这样,我们之间的来往就多了起来。他写的诗让我们先 睹为快。我出的书也送给他批评指正。小林是文学工作者,却对思想界的动向发生 了浓厚的兴趣。有关顾准、陈寅恪、孙越生、王小波的书,他都读得津津有味。王 小波在世的时候,他还让我先生陪着一起去小波家组稿。小波把几部没有发表的小 说都给了他,可惜他们杂志社的领导不认同,所以没发成。当时,我还参与了一个 名叫《华人文化世界》的杂志。研究选题的时候,我马上想到请郭小林回忆他父亲 最后的岁月。他用了很大的气力,写成了那篇《泪垂绝壁》,为杂志增色不少。后 来,我和孙一起编《回应韦君宜》,又请小林采访韦君宜的女儿杨团。小林写成了 一篇很有份量的访谈录。可惜书到现在也没出来。好在这篇访谈录在《黄河》上发 表了。 《郭小川全集》是前年启动的。大凡名人的亲属,都愿意有名人的全集或文集 存世。郭小川的夫人和子女也是一样。但这种多卷本的大书,一般来说定价较高, 个人很少购买,而图书馆的购书能力又不强,所以印数上不去,出版的经济风险较 大。只有《鲁迅全集》等个别的情况例外。现在已经出版的全集,要么有财政专项 拨款或基金会的资助,要么是出版社投资于文化积累,以树立自己的品牌。郭小川 的亲属虽然有编全集的愿望,但与几家出版社联系都没有成功。直到两年多以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龙子仲看到了郭小川的一些日记,提出了出版《郭小川 全集》的设想,并得到该社领导的支持,这桩宿愿才算有了实现的可能。 有了投资者,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全集怎么编。郭小林的思想比较开放,提出要 出全集,就不要局限于搜集作品,而是全面编辑整理父亲留下的文字。这和他近几 年注意从思想界吸收营养是分不开的。这种想法,很快得到了责任编辑龙子仲的认 同。思路虽好,但落实起来难度比较大。郭小川生前留下了几十个笔记本,最早的 记于战争年代,不但纸张粗糙,而且字极小,用蝇头比喻一点不过份。郭小林工作 忙,整理的重担,落到了郭小惠的肩上。当时正好遇上湖北某作者侵害郭小川名誉 权的官司,于是她们姐妹分工,姐姐操心官司,妹妹操心全集。这样,我和小惠的 来往也多了起来。 以前就读过她翻译的书,那就是她和李零合译的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 近二十年来,把国外的汉学著作翻译成中文,此书堪称典范。翻译外国学者的 汉学著作,有一个难题,就是引文如何恢复原貌。这几年,翻译界心态日趋浮躁, 萝卜快了不洗泥,许多翻译的汉学著作都不核对引文,就是人名地名,也不肯下功 夫考察,以音译的方式对付过来了事。让内行人怎么看怎么别扭。《中国古代房内 考》不是这样。翻遍了古籍,让所有引文几乎都恢复了原貌。因为所引的不少都是 禁书,其查阅难度可想而知。最后只有一处查不出来,还作了郑重的说明。此书的 译笔也十分准确流畅。不能不让人对译者刮目相看。 小惠自己的专业是外语。为了给父亲编全集,只好把自己的业务放下。原来, 她准备自己用电脑录入父亲留下的笔记和日记。后来我介绍他找到我家对门的排印 社,才算分担了她的压力。 编辑过程中,最让她踌躇的,就是郭小川的日记里涉及到一些隐私。有的是自 己家的隐私,有的是别人的隐私。她多次与包括我在内的朋友们切磋,怎么处理更 妥当。我说,《郭小川全集》不是面向地摊的畅销书,而是面向学术界艺术界专家 的历史文献。整理出版这种文献的机会是不可多得的,也许只有这一次,因此一定 要争取尽量到位,能保持原貌,就尽量保持原貌。个别的地方不得不作一点技术处 理,也要交代清楚。这才是对历史负责。郭小惠赞同这个意见。她的姐姐也打消了 顾虑,把删去的家信恢复了原貌。 经过两年的努力,《郭小川全集》终于在一九九九年的岁末出版了。应小林兄 妹和出版社的邀请,我参加了这套全集的座谈会,并和先生作了联合发言。我们在 发言中谈到,《郭小川全集》的出版,起码有两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是为郭小川的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奠定了基础。文学研究讲究知人 论世。不但要研究文本,而且要深入人本。研究郭小川也是一样。仅仅围绕他创作 的作品展开研究,已经很难有大的刷新。围绕他的经历和他所处的特殊环境,考察 他的精神历程,却还有文章可作。这套全集,发表了他生前留下的书信、日记、笔 记、检查,就提供了更加贴切地更加深入地认识郭小川的第一手资料。郭小川逝世 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他一直没有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直到去年,还举办过他作品 的朗诵会,召开过纪念他八十诞辰的学术研讨会。但是,这些活动对于郭小川的认 识,大体上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上。无非是赞美郭小川是一个革命的诗人,他 的一生,是革命战士的一生。这种认识并不错,但不够深入。就我们阅读到的文章 而言,只有郭小林发表过的一些回忆文章和陈徒手已经完成尚未发表的文章,没有 到此止步。他们之所以能够对郭小川有更深入的认识,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接触了更 多的第一手材料。现在,全集的出版,给了所有有志于研究郭小川的人们一个分享 这些材料的机会。 郭小川是在四人帮刚刚粉碎之后不幸去世的,他没有赶上七十年代末期的思想 解放。但是,他留下的作品,曾经两度在思想解放进程中发挥作用。 第一次是他的遗作《秋歌》二首的发表,使人们听到了这位著名诗人对四人帮 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悲愤的抗议。虽然这两首诗采用了“走资派”、“继续革命”等 当时流行的语码,但其中的所指是很清楚的。重要的不是他用了什么概念,而是他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开始了独立的思考。虽然他思考的层次还没有触及体制本身,仅 仅向他所不满的领导层里的江青那一派力量发出抗议。但他能从文革初期赞美江青, 变为决定同他们抗争,对于一个老共产党员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第二次是它的遗作《一个与八个》被第五代电影导演搬上银幕,成为中国电影 艺术新潮的头雁。那些从电影学院刚刚毕业的年青人,之所以选择郭小川这首长诗 来改编,不是偶然的。因为这首长诗本身有一种让人们冲破教条的成见,重新反省 历史的力量。郭小川创作最活跃的年代,正是中国的文学被紧紧地绑在政治宣传的 战车上的年代。无庸置言,他留下的大部分作品也是绑在政治宣传战车上的。这并 不奇怪。但可贵的是他几度产生了挣脱主流政治宣传的冲动,留下了一些与当时主 流政治宣传不合拍甚至背道而驰的作品,发出过属于他自己而不属于官方意识形态 的声音,比如《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与八个》、《望星空》和 《秋歌二首》。这就是他去世之后,某些作品还能启迪人们的精神解放的原因。这 样的情况,在郭小川同代的诗人和作家中,并不多见。 我们也不想脱离郭小川的实际情况,凭空地把他说成是先知先觉。《郭小川全 集》实实在地反映了他在一生中的总体态度,是崇拜毛主席、紧跟党的路线方针的。 只是因为富于诗人的艺术气质,内心总有一种希望创造、表达个性的愿望,所 以几度发出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吻合的声音;他有较强的行政才能,一度被推上文艺 官员的岗位,在运动中也积极过,但他为人毕竟不失善良,不失纯真,处理人的时 候不免心慈手软,对于挨整的人有人情味儿,事后怀有真诚的歉意。在他生命的最 后两年,他知道病重的冯雪峰因为失去党籍留下终生的遗憾,而当年整冯雪峰的周 扬也有了悔意,于是鼓动周扬给中央领导写信,并利用自己的关系向上递送。说到 底,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所以在那个体制中不能不屡次挨批和碰壁。 在当时能有一点独立的思考,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很不容易,要付出巨大的代 价。为什么郭小川能够有一点独立的思考,这要从他的经历本身找原因。他是忠诚 的革命战士,但革命的铁拳也曾几度砸到他的头上。在延安时代,他的妻子就是抢 救运动的对象,一九五七年,他的妻子又险些被打成右派。这就可以理解他的《一 个与八个》,要把一个被共产党冤枉了的革命者当作主角。而这种情况,在建国后 十七年的文学作品中,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从一九五九年到文革当中, 他数次被批判和审查。他当时的检讨应当说基本上是出自真心的。这可以和书信、 日记互相参照。但今天阅读这些文字,更应当善于体察背后的心理活动。人的真诚 一再受到以革命的名义的践踏嘲弄,就可能走向怀疑。从《郭小川全集》里,也许 很难找到正面表达内心怀疑和思想觉醒的文字,有的只是一些苦闷和惶惑。但从他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几度检讨自己的错误是什么,还是可以感受到精神世界里的不 肯随波逐流的一面。当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郭小川的时候,这一面不应当忽略不计。 第二,这套全集的出版,为同类著作的出版开了新的生面。在中国,七十年代 以前,只有极少的政治家和作家的有出版全集和文集的资格。即使出版,也是为了 展示作者的完美。现在,出版全集、文集的路子放宽了,不但著名的作者学者出全 集、文集,就是一些市场看好的中青年作家也可以推出多卷本的全集和文集。但是, 《郭小川全集》在这些众多的全集和文集中,还是具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 《全集》不只是展示郭小川的成就方面,同时尽可能充分地展示他的一切方面。 这可以和别人的作法稍加比较:《郭沫若全集》出了几十卷,但日记至今秘而 不宣。 最近,费孝通先生出了十卷本的文集,声明不收入运动中被迫作的检讨和批判 别人的文字。七卷本的《王瑶文集》有一点新意,收了两篇检查。而《郭小川全集》 中,作品只占一半篇幅,总计六卷;另一半是日记、书信、笔记、检查,总计也是 六卷。 这样做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郭小川研究或当代诗歌、当代文学研究,而是提供 了认识共和国历史的重要证据。郭小川不只是一个诗人,他还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 的秘书长兼党组副书记,担任过其他社会联系面很广的职务。他是政治和文化风云 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笔头又勤。所以,他留下的许多文字,是历史风云的独家记 录。 起码在目前,在当代中国档案不开放的情况下,郭小川的这些文字的发表,提 供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见证。有心的读者要想真切地了解共和国所走过的路,可以从 中看到许多活生生的细节,可以感受到在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当中,人与人是什么样 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是什么样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在这方面,郭小川的子女, 表现了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豁达大度的胸怀,龙子仲等编辑,也表现了一种真正的 学术眼光,使这部《郭小川全集》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精神档案。它不但对于研究文 学史的人是一座宝库,对于研究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的人,也是一座宝库。 《郭小川全集》必将成为一个座标,促进今后编辑全集的人们直面历史。,使这部 《郭小川全集》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精神档案。它不但对于研究文学史的人是一座宝 库,对于研究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的人,也是一座宝库。《郭小川全集》必将 成为一个座标,促进今后编辑全集的人们直面历史。 |